B&O,濃縮了一部丹麥現代設計史
發布時間:2020-07-16 瀏覽次數:1941次
但是誰能想到,B&O這樣只做高端的品牌曾經在初期也有過一段辛酸的創業史。
1925年11月17日,兩位年輕的丹麥工程師Peter Bang和Svend Olufsen創立了B&O。
據說Bang從小就對收音機感興趣,1924年專業畢業后,在一家美國收音機廠工作了六個月,
看到了美國市場對收音機的旺盛需求,然后回到丹麥,
與好友Olufsen在他父母的莊園里倒騰了個實驗室,
1925年正式成立了B&O,Bang主要負責技術部分,Olufsen負責業務。
在最初資金非常短缺,而他們的資金主要來源于Olufsen媽媽Anna賣雞蛋的錢。
第一款收音機的出生是在1925年創立初期,在莊園的閣樓上,他們制造出了第一款品牌收音機,
命名為Eliminator,它使用了整流技術,不再不需要依靠電池供電,
只要接通交流電源便可以操作,這一發明絕對是當時收音機市場的重大突破,
也被當時很多收音機廠商爭相購買。
在1934年,B&O將收音機、留聲機、揚聲器整合于一體,推出新品Hyperbo,
受到德國包豪斯實用主義的影響,
而包豪斯風格實用、簡潔、人性化的設計美學價值觀逐漸成為之后B&O設計的DNA。
在1939年,他們又推出第一款Beolit 收音機,也是首次產品命名時含有'Beo' 字樣,
并且這款產品采用的是酚醛塑料壓鑄造機箱,在當時屬于首創設計,得到一致好評。
二戰期間,B&O公司因為拒絕與德軍合作,受到了重創,工廠被親納粹分子一夜之間燒為平地,
而在這個時候,公司不得不靠研發電池剃須刀維持生計。
這一維持就維持到了1955年,然而在這期間,B&O也從未放棄過對創造的追求,
他們不僅重建了工廠,并且又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收音機以及電視的研發。
1950 年,B&O在霍朗舉行的展覽會上推出首部電視機原型,丹麥迎來第一波的電視潮。
1952年進入生產階段的第一臺電視機便是當時喻為影音之尖端產品的508S,
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影音的領頭羊。
1957年,第一位設計師Ib Fabiansen加盟B&O,隨后又有多位設計師和建筑師加入,
為B&O設計出無論是外觀還是品質都讓人贊不絕口的產品,
屢獲德國IF產品設計獎和Red Dot紅點獎,多件產品被美國MoMA博物館作為館藏之作。
在1964年,B&O開發了首臺以新晶體管技術為基礎的收音機—Beomaster 900,
外形上相較于之前的收音機更加苗條,被當時的很多歐洲及日本的收音機廠家當做樣板。
而且當時的營銷標語——專為關注設計和品質更甚于價格的人士呈獻,也是現在B&O一直都在堅守的理念。
1972年,由丹麥工業設計大師 Jacob Jensen 設計、全球首臺電子控制直角唱臂留聲機 Beogram 4000 獲得 ID 與 SIM 大獎,
得到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的青睞并成為永久藏品
。這也是 Jacob Jensen 為 B&O 設計的代表性產品之一,他奠定了 B&O 的設計美學與調性,
自 1964 年開始跟 B&O 合作,此后在長達 27 年的時間里為其貢獻了 234 件作品。
在公司的前三十年里,B&O的設計并不特別激進,產品更側重于技術上的創新,可見其受包豪斯的影響。
直到20世紀50年代,今天這種技術與設計并重的理念逐漸形成,
B&O開始了跟外部設計師合作的工作模式,典例就是 Jenson 和 Lewis。
傳統上,設計師與工程師之間總會矛盾不斷,但這在 B&O,二者之間保持密切合作,
幾乎所有設計師都對B&O的工程師表示歡迎。
Beoplay A9 的設計師 ?ivind Slaatto 就曾這樣表示:
“真正好的工程師是非常開明的,在B&O,工程師絕不會說‘這不可能’,他們是‘創意生成器’?!?/span>
由于定價過于高冷,以及產品線不夠主流,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,B&O在2014、15年都曾處于虧損的狀態。
顯然在追求獨特、喜愛顏值、有消費力也講究性價比的“千禧一代”面前,年輕化成了品牌的必選項。
2012年,B&O推出全新子品牌B&O PLAY, 主打更受年輕人歡迎的耳機和便攜式音箱,
更加親民的定價相當于B&O的入門款,為培養B&O Community而蓄積有生力量。
英國作家、攝影師Alastair Philip Wiper曾出版過一本講述B&O創業故事、設計理念的書《不可能的藝術:B&O的故事》,
其中列舉了眾多驚人的B&O產品和設計故事。
他表示,B&O的奢侈品級音頻概念是其品牌得以生存的獨特理念,雖然并非面向大眾市場,
但也是品牌生存、發展至今的重要原因。下面,一起通過書中的插圖,回顧一下B&O多年來的獨特魅力。